電話客服,真的不重要了嗎?

11
12 月

電話客服,真的不重要了嗎?

——撰寫者:李佳容

  因為網路的普及,使用「電話」來溝通的頻率大幅減低。高網路覆蓋率及5G的快網速,使得現代人(尤其是年輕世代)似乎更習慣以訊息(或快速留言)替代「打電話溝通」。不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偶爾還是會接到電話行銷或是主動使用電話來進行客訴,而隨著人們溝通習慣的改變,似乎正表現在人們在電話溝通中,愈顯生疏。

  日前,筆者的車子到了定期進廠保養的日子,因為現在的車廠都有「網路預約」的服務,所以我就在網路上進行了回廠保養的預約。就在預約的前一天,我的手機電話響了,我與車廠服務人員超簡短的對話,讓我直到我掛上電話,都還在想,是「我」不會在電話上溝通嗎?

  致電的對方:「……啊,那個……嗯……請問你是x小姐嗎?」

  我回答:「對,請問你哪裡找?」

  對方:「……啊……嗯……我這邊是!@#$%。」(我真的不知道這麼大的車廠為什麼需要猶豫不決自己的品牌,而且講到品牌時,我真的聽不清楚對方的音量。)

  我:「請問你哪裡?」

  對方:「我這邊是Safira。」(車廠品牌是作者自己編造的,實際上沒有這個牌子的車。)

  我:「喔喔~」(我終於聽懂了。此時我回想,對方第一次講的,可能是翻譯成中文的品牌名稱。但大家對於這個車廠的認識,大多是他品牌的原文,我至今也還是記不起這個品牌的中文翻譯成什麼,因此第一次因為音量小,又再加上是我不熟悉的中文品牌,所以我真的聽不懂。)

  對方:「……ㄜ……嗯……您……明天有預約要來進廠保養喔!」

  我:「對啊!」

  對方靜默了大約三秒,回說:「ㄜ……ㄜ……喔……」

  我:「謝謝你!」

  電話就掛斷了。

  讀者可能覺得,這樣的對話也沒有什麼值得「大驚小怪」的地方。但這是因為我無法運用文字,正確表達對方說話的語氣跟口吻。如果我不記得我有預約過,我還真的會以為對方是詐騙集團來著。

  其實,對於要進行「電話客服」的人員來說,最大的障礙大概是在「看不到對方表情」以及「無法猜測對方會說什麼」,以至於不知道要怎麼回應。像上述的對話中,對方說「您明天有預約要來進廠保養喔!」,也許更好的提醒方式會是「在此提醒x小姐,您有透過網路,在我們Safira xx(地點)廠預約明天下午三點的回廠健檢喔!」。前面這句話等於一次就傳達了多個訊息:

  1. 提醒對方有在「線上」做了預約回場保養的這件事情。
  2. 提醒了對方預約的時間以及回廠的地點。
  3. 向對方認是否確實會過來。
  4. 有沒有其他相關的問題要詢問。

  但是致電來的人員所講話的方式,似乎只是在告知「你有預約」,至於預約的究竟是什麼,反應不夠快的人,還可能真的一下子意會不過來。而正好我確實記得有這件事情,我當然會直覺回答「對啊!」。也許正是因為我回答的太快、太果決了,反而導致對方不知道怎麼回答,對方不只停頓了三秒,也忘記要再提醒我時間跟地點。

  反過來想,如果我正巧忘記了這件事情(或者是我有超過一部以上的車子),對方突然提到「明天預約回廠」,也沒有提是什麼原因要回廠、去哪個廠、是在哪裡預約的,也許我可能就會回答說:「明天要進廠?進什麼廠?」

  當然,上述的情況是使用傳統的電話溝通,溝通的兩方看不到彼此的面部表情,所以多少會導致「溝通障礙」。不過現代人很多時候在使用LINE等通訊軟體時,也不一定會「開視訊」,因此「電話溝通技巧」並不過時,尤其是當這個溝通是有「服務」意涵時,是否能正確傳達訊息,而且讓對方聽的舒服、滿意,就會是服務業最基本的要求了!如同上述的故事,雖然不至於發生嚴重的「溝通障礙」,但從接電話的人是「客戶」的角度來看,致電者的服務,確實是不夠周到。

  筆者上述的案例,或許是極少數的案例,不過當我們在進行電話上溝通時,真的不要忘記基本的「電話溝通5法寶」:

  1. 口齒清晰。
  2. 音量適中。
  3. 一開始便讓清楚地讓對方知道講話的人(你)是誰,代表哪家公司或是單位。
  4. 訊息正確傳遞(不外忽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)。
  5. 能事先設想對方可能會詢問的問題,並能在對方詢問時一一回答。

  其實還有溝通法寶「第六點」,也是更進階的客戶服務,就是「貼心的溝通」,讓對方感受到你的「誠意」。如果是上述車廠的個案,也許車廠人員可以附加詢問:「請問您知道我們車廠的確切位子嗎?需要我傳訊息告知您嗎?」;如果是其他種類的商品服務,也可以「站在對方的角度」替對方設想,做出貼心的舉動。這樣的服務,不僅對方會覺得「滿意」,甚至會覺得「服務實在太到位了」,聽者可能會到處幫你「講好話」,變成了一種附加的口碑傳遞。

  相信讀者都有聽過親友「推薦」某個餐廳或是「不推薦」某個產品的經驗,其實這些口碑,有時候就是建立在每一次每一次的服務當中。就算撥打電話溝通時,不是在做客戶服務,但若能掌握「溝通六法寶」的原則,將之應用地得心應手,相信一定能夠讓事情「事半功倍」。

Follow and Share us!